今早我起了個大早跑去了國中時常混的球場投球,因為最近有在做伏地挺身的緣故,手臂的肌力變的相當大,所以在投籃出手時常常拿不準力量,在上次跟朋友去打鬥牛時就學到教訓了(在三分線外的命中率比禁區左右出手還高)。不過今天早上時我試著讓左手成為完全的輔助,雖然櫻木花道早就在高中就告訴我這道理,但自己打球時的出手習慣不是那麼容易就很改的,何況我只是打好玩的又非職業之流﹔但拜手臂力量增強之賜,自己不會擔心力量不夠而能放心的讓左手不使上任何力量,僅僅只是支撐著籃球,作為一個發射台…哇喔…結果好的出乎我意料,右手幾乎沒使上什麼力氣就能輕鬆地出手並球球命中,喔,好啦,不是百發百中,但那高的嚇人的命中率真的差點讓我想翹整個上午的班在那練習投籃。這是我近來少有的興奮和滿足感,再重新發現對籃球運動的熱情。另外,我也試著練習了「正式」的轉身過人技巧,靠,發現這對軸心腳膝蓋的傷害比想像中的大,也許是我用錯方法,但霎時真是佩服那些能在NBA打混的球員,也覺得NASH可能沒辦法撐的那麼久,也許CUBAN的抉擇也非錯的那麼徹底…?

我在練球的時候,也會出現那種若能以打籃球維生該有多好的錯覺和妄想,能以自己喜歡的事情作為職業該有多幸福?若我能從小就專心練球說不定我真能登上職業籃球的殿堂?不過,這些當然都只是妄想。我看過很多跟職業運動相關的文章和書籍,跟這有關聯的題材我都有興趣接觸,職業運動的世界遠比一般人想像的還要嚴厲、殘酷-雖然高薪,所以仍有一堆人前仆後繼的想擠入那光榮的窄門。

「籃球夢」就是一部這樣能給人深度的深省及裸露的啟示的電影(紀錄片)。電影花了六年的時間拍攝兩名年輕人追逐他們的籃球夢,這期間所展露在觀眾眼前的已經遠大於一部電影所能呈現的故事了。導演一開始本來只是想拍一部短短三十分鐘關於一個窮黑人小孩被明星高中招募的紀錄片而已,沒預料到的事之後的發展境讓導演停不了手,受他們的故事所吸引便完成了六年的拍攝、超過230小時的底片。主角是兩個黑人-蓋次和亞契,兩個人幾乎就是一般人印象中那種典型的,出身貧民區為了生計而奮鬥的黑人少年。採用這兩個人當主角,在個性和際遇上都有導演原先絕對預料不到的發展對比性。他們兩個人在片中互不相識,碰面的機會不多交情也不熟,這到蠻讓我意外的,我還以為是一部有些狗血的、夥伴相扶持要進軍NBA的熱血運動故事,但,根本不是那樣。

蓋次從國中時就大放異彩,他的籃球天份很早就展現出來,個性也比較穩重,相對的是亞契,他的籃球天份的確也相當驚人,但礙於個性較為不定的關係並沒讓教練或是其他人特別重用他,當他和蓋次同樣被招募進同一所高中時,儘管兩人都是高一新生,但蓋次已經能代表校隊出賽而亞契卻還待在候補名單中,蓋次的天份高到讓挖掘到他的教練Pingatore驚嘆他是下一個Ishiah Thomas(兩次NBA總冠軍,活賽隊被稱為「運球教科書」的傳奇後衛,現任紐約尼克隊總管,他在高中也同樣是在Pingatore麾下打球),但亞契老是被教練責罵說:「你什麼時候才要長大?」,之後亞契也因為學業成績跟不上,更重要的是在球隊也打不出成績而遭該所高中退學。這邊是最讓人覺得現實的部分,亞契退學後仍遭原高中追討積欠的學費-這學費乃是來自於此高中一開始為了籃球隊而招募亞契,所以才存在的費用。而亞契一打不出成績被高中捨棄後,學校方面仍堅持要球收到學費,因為他們說明有學校營運有百分之八十得依靠學費收入。喔?一開始不是為了籃球天份才招募亞契嗎?是為了他的學費嗎?順代一提,亞契他出身單親家庭(蓋次也是),而一個月得依靠領取268美元的社會救濟金過活,而當亞契年滿十八歲後,這救濟金還會被刪減100美元。

電影的長度很長,約三小時的電影紀錄了六年的過程,一時的跌倒不代表永遠的失敗,重要的是能爬起來並從挫折中成長。亞契仍有可能大放光彩,而他也做到了,當他到了新高中後馬上成為了籃球隊的主力,帶領著球隊在地區比賽中一路過關斬將,而當季蓋次卻受傷了,因而使得蓋次所待的高中(就是把亞契退學的那所高中)早早在決賽前就被淘汰了。這就是人生,這部紀錄片帶領觀眾得以一窺現代美國低層社會掙扎、奮鬥的血淚紀錄。電影從高中一直紀錄到他們兩人大學畢業左右,這當中也訪問了許多NBA球星,連Thomas也現身影片中對蓋次加油打氣,有很多時候我感覺他們離那個夢想好近好近,機會稍縱即逝,真的好近。

電影的過程就是這樣一幕一幕的上演著最真實的人生,那些他們為了圓夢所踏出的腳步。接下來我會提到結局,所以請對這部電影有興趣的人請先離開、跳過。後來蓋次因受傷痛影響,傷痛是運動員的大敵,而影響了他的表現,他在大學的成績並不足以使他被NBA球隊選進,即使可以進入NBA他也沒那個自信能站穩腳步,他決定回法學院完成學業(但更重要的原因可能是他已經結婚,必須負起養家的責任而不能任意的捨棄一切去試圖進入NBA)﹔而亞契後來也沒有打進NBA,在地方次級聯盟打混個一陣子,他也曾經在幾部籃球電影、節目中露臉,而他在家鄉設立了一個獎學金去幫助當地的窮小孩就學。進入NBA或許就能賺上一般人花上好幾十輩子都賺不到的金錢,或許這一切是那麼的迷人,但在光彩的背後,同時也葬送了多上幾百、幾千倍的運動員的夢想和失敗,對於那些未能進入NBA殿堂的球員們而言,不能成功雖然是件憾事,但打不進去不代表他的人生就此完蛋、他的籃球夢就此幻滅,事實上,他們,蓋次和亞契,以某個角度看來,他們都擁有了屬於他們自己的、最美好的籃球夢。

後記:美國高中一年約有五十萬名籃球員,其中大部分的人上了大學後,最後能在NBA選秀會被挑中的人數不過最多兩輪60人,而其中能站穩腳步留下的更是不到30人。30/500000,嗯哼,台灣的高等特考有千分之幾的錄取率,嗯嗯。在此也對追逐美夢的陳信安奉上無限的祝福,他擁有的比蓋次和亞契都多得多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acin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