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國民 citizen Kane (1941)

此篇本為用來繳交作業用 現在挖出來獻醜囉...
--

「大國民(citizen Kane)」--無可置疑的傑作!

在1941年時就有這樣的作品實在讓人驚訝,自己平時也看了不少現代
電影,對於早期的黑白片總是缺乏了些動力去看,總有些刻板印象如:畫
面色調僅有黑白2色、演員表現方式跟近代大有不同、故事劇情的設計和
結構……等等。但是這次因為上課的關係讓我終於目睹了這一部作品,才
讓我知道我的預期果然是愚蠢至極。這是部不管在劇情、攝影、運鏡、演
員、故事安排、深度上都有一流的表現的電影。

當我在IMDB 、電影網站上搜尋了導演Orson Welles和本
片的資料後更是讓我對本片和導演更加佩服,導演以一個才25歲的小夥
子之姿,獲得RKO片場的完全支持,擔任導演又身兼製片、編劇數職,
更是親身參與片中的主角演出。而在這樣擁有豐富的資源和揮灑空間之下
,他在本片中更是創造了不少奇蹟!堪稱了不起的藝術表現!最常被提起
的就是他對鏡頭、攝影技巧的運用,那些雖然在今日被視為平常的技術,
但在當時卻是最具開創性的表現如:深焦(deep focus ph
otography)、聲音的表現、嶄新敘事結構……等。除此之外,
撇去技術層面不談,在電影的故事上,也帶給我不小的震撼,那種感覺就
好像在21世紀時重新回顧「大法師」的感動一般。之後會一一詳述之,
就電影的表現和故事給我的感動來分別討論。

先從最讓人印象深刻也最為人津津樂道的攝影「攝影」來談,由於本片拍
出了許多了不起的鏡頭,直至今日仍讓人難以忘懷,連「戰慄on-li
ne」一片中,女記者調侃攝影師時也說:「你以為你是Orson W
elles 啊?」。他運用攝影機移動的技巧讓我特別好奇,不管是穿越
鐵門、從高空迅速向下降落﹔甚至是深焦的拍攝方式,把全景都掌握在在
鏡頭內,然後運用焦點的變化讓觀眾知道眼光該放在哪裡,以控制劇情的
節奏變化。而全片當中我特別喜歡幾個場景如:在Kane那座富麗堂華
的大豪宅裡,他走過一道鏡子走廊時,反映出許多Kane的身影。那個
場景讓我感覺到當時他心境的紛亂、矛盾而難有交集,即使他一生行事果
斷堅決,但到了最後開始走向下坡,每件事情並沒有那麼順利時,也許這
逼的他首次感到不知所措,當時情融於境,我相當喜歡那個鏡頭﹔還有一
個場景是當他被妻子和政敵逼的上社會版頭條時,那個鏡頭延伸到下一個
景時,直接那個鏡頭化成為報紙頭條的圖片,這讓我感到十分具有卡通般
的趣味,而另外有個運用手法就是在大標題來帶過Kane的事業進展時
,也是讓人感覺流暢明快,私以為這在當時想必也是一大創舉,這樣的手
法一直到現在都還是被廣泛的運用著。

至於先前提過的聲音的運用,在有一幕他後來第二任妻子展現他那彆腳的
歌喉,導演用一長鏡頭往舞台上上升,觀眾對於歌聲的不忍卒聽,鏡頭隨
後停在舞台上空的工人,工人們搖了頭,然後又聽到觀眾的同情掌聲,音
樂在狼狽的結尾聲中,Kane在稀疏的反應之中,配合著明暗的比對之
下,獨自一人大聲的鼓掌抗衡全場,那種用聲音、鏡頭的移動來說故事的
方法(也許是因為Orson Welles從前的劇場經驗讓他如此熟稔
?),才是真正有電影感的作品,用這樣的形容詞或許很怪,但我看到這幾
段時真的深受震撼,想到今日看了那麼多電影用的這些技法,八成都是師
法這部大作,而這部卻是超過六十年以上之久的作品。談到說故事的手法
,更不能不提的就是藉由他和妻子共進早餐時對話的態度,一幕一幕的轉
變,呈現出一種落差感的對比,這一幕是在我找DVD看本片第二次時仍
感到相當興奮的一幕,我可以稱這種剪接法為華麗嗎?


另外關於本片的配樂是由編寫過西區考克經典「pyscho」的Ber
nard Herrmann負責,那股時而深沉,時而輕快,配樂節奏
之操作自如,富彈性的變化也讓我印象深刻。


我個人不是主修攝影或電影學科方面的,所以對於技巧上的應用就大致如
上,除了這之外,接下來我才真正想談談,關於這部「大國民」給我心靈
上的影響。


電影一開始是以一段類似訃告的,關於Kane一生的回顧新聞集錦作開
場,迅速且明快的剪輯出Kane一生的重要事蹟,說明他有多麼的富有
、具有影響力、跨足政界以及兩任的妻子等等,晚年為了誇耀自己的財富
(或掩飾自己的孤獨)而開始建造他自己的大豪宅「Xanadu (名字
是取源於古時蒙古忽必烈大汗曾建過的豪華宮殿之名)」,但卻從未完工
。在他將死之時,只有他一個人孤獨的面對死亡,而在死之前他只說了一
個字「玫瑰花蕾(rosebud)」,而這一直是一個未解的謎,沒有
人知道玫瑰花蕾是什麼意思?我本來以為電影到此為止,有點嚇到,正想
心中暗自破口大罵,但隨後的展開卻又馬上把我的注意力給拉回來。報紙
的編輯將這個解謎的任務託付給記者湯普森,要他發現玫瑰花蕾的真實意
義,這時在觀眾我的心中也種下了一個疑問,而之後記者到處去拜訪Ka
ne生前來往的親人、朋友們,希望從他們口中獲知些有用的情報,以拼
湊出真相的全圖。看到這裡,不免有些對接下來劇情發展的預期和讚嘆,
一開始導演給我們一段Kane一生的經歷、大致上的故事,就好像新聞
標題一樣,而接下來的發展必定是更加詳細的去解釋這之前的標題,或者
是其背後的真相。這邊多少有對報業、傳播業帶些諷刺、挑釁的意味,事
實上Kane這個角色的設計就是影射當時的紐約報業大亨Willam
 Randolph Hearst的生平 ,這部電影接下來的發展,必
定會讓觀眾對先前的生平導覽短片有著不同或是更深的認識,間接的嘲諷
新聞業似是而非的新聞報導,或更深層的諷刺著人生的虛虛實實?表相所
見往往並不是真實?直至今日也有電影提出類似的觀點如「quiz s
how 」、「the recruit」……等。


  第一個開始為我們說故事的是他養父的日記中有關Kane的部分,
我們知道Kane小時候因為家庭經濟因素,被逼的與最愛的母親分離,
也失去了一般兒童該有的那種天真、無憂無慮的玩樂生活,可想而知的是
受到大富豪那嚴苛的英才教育,在這一段回憶中有個最重要的細節是在我
第二次看時才真正注意到。當Kane的父母在屋內決定他的未來時,背
景可以看到窗外的Kane正快樂的在雪中玩雪橇,而本段正是全片中最
大的謎題「rosebud」的解謎關鍵所在。而他長大之後,將他暗自
隱藏於心中的對抗心、報復心展露出來,接手報社工作就是為了要對抗他
養父,其後從一段他和養父間的對話我在Kane的身上看到極強的自信
和進取意志,就是當他養父說他一年會虧損一百萬時,Kane坦然的回
說那也還能撐個好些年才玩完呢!雖然早期的黑白片在對話,表演上不若
現代的高度演化,但在這裡的對白可以窺見現代美國諷刺喜劇的精要所在
,這應該也歸功於Orson早年在舞台劇演出經驗的累積吧,知道怎麼
樣的對白才更生動有趣!

  隨後故事繼續進行,記者又找了他以前共事的夥伴、好友們,一一拼
湊出那些較不為人知的事蹟,這裡相當有趣的是,每個人描述著時點不盡
相同的片段故事,口中說的故事基本上對於自身並無太大著墨,而產生一
些有趣的交集。從這些故事裡,我們可以看到Kane在報業的成功、他
的愛情生活、他和朋友間的互動、他巨大的財富和影響力、他投身政壇的
歷程……等,然而,在我的眼裡看來,這部電影是以傳記類型的方式拍成
,而也有著跟同類型相似的毛病,即事件之間往往顯的沒有必要的因果關
係,感覺不是很緊湊,又因為要在兩小時之內呈現出主角的一生,便容易
顯的支零破碎,尤其本片又是以各段回憶故事拼成,讓我覺得像是影集似
的,即使角色間互動有關聯地延續,但是在故事主軸上,便找不到一個重
要的核心,若非片頭一開始便丟下一個大謎題,本片除了鏡頭的藝術成就
可以吸引目光之外,一不小心就容易讓人分心。而且在片段的故事描述之
中,也沒有特別的註明時序,只能靠記憶力去搜尋那段一開始的新聞影片
而加以配合,也就是說,各段故事之間,沒有存在一個清楚的界線區別開
來,而是互相有些許重疊,好比可以賦予各段故事一個主題。如Kane
的報業人生、Kane的愛情人生、Kane的友情人生、Kane的政
治人生…….等等。而這種編排方式,要說他獨創性太高也行,但也阻礙了
我觀賞電影的流暢性。也許是主角Kane的個性使然,我們很難得能在
片中看到他脆弱、內心真實的想法,在他那樣高壓的氣勢之下,別人只能
猜測他在想什麼,Kane鮮少展露出他內心的想法。我們只能從他一些
對白、行為來得知此人之性格如何,而在這樣的對比之下,其實清楚掌握
的別人的想法的就是Kane自己,不如這麼說,是Kane覺得別人就
該是照他心中認為的那樣去過活。最早是在一場宴會裡,他的好友
Leland說到跟他討論是否要向西班牙開戰時,Kane總是忽略他
的意見,此時可以觀察出Leland自己多少有些逆來順受的感覺。
到了後來Kane與他第一任妻子感情變淡之後,遇到了第二任妻子一時
變打的火熱,歷經政敵陷害事件之後,他和第二任妻子結婚,又因為他覺
得身為他的妻子,至少要是個了不起的人物,便決心要她去當歌星,而且
要有成功的表現,即使她的歌聲並沒那麼優秀……她妻子的作為都得符合
Kane的期望,這讓她失去了自主性,也在在的表現出了Kane強烈
的控制慾。到了後來他甚至因為關於他妻子的歌劇評論而和好友
Leland鬧翻,而這也不是為了他妻子出一口氣,就僅僅是為了自己,
因為自己的立場、自己的好勝心,而將他人的想法和立場都加以忽略。

Kane在這裡塑立了一個模像──一個大男人,或說是傳統威嚴父權的
表徵,從小到大在家庭裡,父親(父母)的話就像是指引自己做出正確的
事情的明燈一樣,他說的話絕對是正確的,他認為是對的事情就絕對不會
錯,只要我們作的事情、說的話符合他的預期,我們就有糖吃。而這樣的
父親即使好不容易想聆聽孩子們內心真正的需求了,也只會在放寬在他的
認定限度之中。就好像Kane第二任妻子在後其於豪宅內,所能擁有踏
出房間外的自由,也還是在豪宅內的庭院裡露營,更甚之,仍逃不開Ka
ne的監管。史蒂芬索德柏(Steven Soderbergh)重
拍舊片的「索拉力星(solaris)」就提到一個概念:即使有時候
我們以為自己能夠替對方著想了,但事實上仍舊祇適用自己的想法去猜測
對方「會怎麼想」而已。而為了彌補這種落差,需要的是更加的體貼和謙
讓,可惜這在Kane身上是不存在的特質。當他第二任妻子決心離開他
時,這無非給了Kane一個重擊,好比是女兒要離開父親,其實在Ka
ne晚年之後,是很需要他妻子相陪在側,不過那個臉很難拉的下來,也
為時太晚。他妻子再回憶之初也說,那個離開的決定是她跟Kane在一
起時唯一自己內心做的決定。拿來跟威嚴家庭中,父對子(女)的態度相
比較一下,是有不少異曲同工之妙。Kane的眼中只有他自己,他只能
看到自己的事情,即使他能客觀的對每件事情下最正確的判斷,他清楚自
己要什麼,該走怎樣的路,但是只要沒考慮到旁人的心情,終究會引領他
走向失敗的結果。因為他必須維持自己絕對的威權,所以沒辦法、也不能
從旁人的角度去看他Kane自己本身 。

一直到最後,記者都沒能調查出「玫瑰花蕾」的真正意義,當時我也開始
緊張了,不會搞到最後是種開放式的結局吧?連開放式結局都是本片立下
的模範嗎?尤其在記者講出了本片堪稱經典的一段話後,我真的快相信本
片可能沒有解釋了:也許玫瑰花蕾是他無法得到的某樣東西,也或者是他
失去的某樣東西,而這不能解釋出什麼。芥川龍之介在「傻子的一生」一
書裡寫道:「人生就像是一本缺頁的書,你很難稱它是一本書,但他就是
一本書。」最後雖然記者沒能知道玫瑰花蕾真正的意義,但藉由這一連串
的探訪下來,也讓觀眾我隨之經歷了Kane的一生,也許玫瑰花蕾是個
很重要的東西,也或者不重要。但那又何妨?Kane的一生就是如此了
,或許有缺憾,那又如何?就算真的知道那代表什麼意義,也來不及讓K
ane去改變什麼了。

而最後就當一切都似乎要埋置於迷霧中時,導演的鏡頭又開始移動,直移
至焚化爐之處,看到了一堆垃圾即將被焚化,而其中我們可以看到ros
ebud這字終於出現,原來那是Kane小時後最喜歡的雪橇 的品牌名
!看到這裡使我有種恍然大悟的感覺,結局之前我們一直看到的是Kan
e那高潮起伏的人生,卻忘了一開始最早的故事,Kane的生長、心理
背景。原來他長大後即使成功了,富有了,獲得一大堆別人夢想要的東西
,在他內心深處仍深深惦記著那兒時最喜歡的玩具。那個雪橇、玫瑰花蕾
這代表的是兒童時的純真、快樂,甚或是跟母親之間的珍貴回憶,一種思
念的連結。記者最後下的評斷其實也沒全錯,那玫瑰花蕾,就是那雪橇代
表的是Kane失去的童年,或是沒能好好掌握到的童年,而這也和他成
年後那種積極的工作態度形成對比。前面有提到說Kane是個有極強控
制欲的人,通常這樣子的人,隱藏在背後的是一顆極無安全感的心思,希
望去控制他接觸的任何事以確保他們不會離開,也許這跟他童年的失落感
有極大的關聯吧。
  
這部電影至此是讓觀眾有恍然大悟且心滿意足的感覺,其實電影沒有解釋
出玫瑰花蕾的意義為何的話,也不失唯一部好作品,而這樣的結局之所以
經典就是再次賦予整片一個新生命。知道了前因,再次回想那些Kane
的行事、對白,會帶給自己又一次不同的感受。而這樣子的做法絕對在當
時是無與倫比的創新和手法,到現在也不難找到類似表現手法的電影。像
是「靈異第六感」、「驚心動魄」 …等都是如此,都有一個讓人大吃一驚
的結局,而那個結局也再次賦予本片一個新生命、新的觀點。而且都是那
種,在看片前就知道的話,會大大地失掉樂趣。常常在完全一無所知的情
形下看電影特別會有意外的收穫,可惜越是沈迷電影之後卻難如此,原因
之一是難以完全跳脫「預期心理」,累積越多觀影經驗,就月大概知道接
下來會發生什麼事情。而對於「懸疑」的議題,則非得不事先知道結局的
電影其實不多,如一些驚悚片或恐怖片,才需要保留一些猜兇手(真相)
的小樂趣。

這部電影在當年奧斯卡獎項風光入圍了九項大獎,最後卻只獲得了最佳劇
本獎而已,而票房也不如預期,讓RKO片場大賠。也許這部電影就如那
些所謂經典的「好電影」般,看完對自己絕對有益處,但可能沒那麼有趣
。但我卻覺得這部電影在藝術面或娛樂面皆有著了不起的評等,自己當然
是不能拿現代電影去等較之啦,但這部電影想說的、能說的絕對比自己看
到的還多,我也還會再去找來看一次,希望能再看出些更深的意函。電影
有趣就有趣在這,尤其是好電影,會隨著自己年紀的增長、知識的豐富而
帶給自己全新的感受!

--

註:


http://www.imdb.com/

但攝影是由Gregg Toland操刀,那深焦的技術是由Gregg負責,
鏡頭操控由Orson號令?

參閱,仙那度/陳豐偉, http://www.eroach.net/revolution/16.htm  

仙那度(Xanadu)在西方文化裡,是一個擁有豐富文學意涵的字。最初,馬可波羅(MarcoPolo)在他的自傳裡提到Shan-Du,屬於呼必烈汗的美麗宮殿。一六一七年,SamuelPurchas在他的書中描述,仙那度是呼必烈大汗莊嚴的宮殿,有十六英里寬,旗幟飄揚,野獸追逐,豪華的宮殿遠遠相?。一八一六年,英國詩人柯立芝(Samuel Taylor Coleridge)發表據稱英語世界中最迷人的新詩「呼必烈汗」(Kubla Khun),據說這是柯立芝在閱讀SamuelPurchas的書時,一邊吸食鴉片,在神遊狀態下文思泉湧,上千行靈感一氣呵成,可惜最後被瑣事打斷,沒有辦法全部記錄下來,但也從此奠定"Xanadu"在西方文學上的象徵意義


傳播與藝術,Citizen Kane,http://abridge.com.tw/mass/ouk-05-9002-0301.htm

quiz show,1994,directed by Robert Redford
描寫電視上看似公正的益智猜謎節目,背後實有不為外人知的作弊內幕的故事。

Roger Ebert ,current reviews of Citizen Kane ,Sun-Times

Deep focus allows Welles to play a trick of perspective. Behind Kane on the wall is a window that seems to be of average size. But as he walks toward it,we see it is further away and much higher than we thought. Eventually he stands beneath its lowersill, shrunken and diminished. Then as he walks toward us, his stature growsagain. A man always seems the same size to himself, because he does not stand where we stand to look at him.

 這個 Rosebud牌的雪撬,據說已經成為世界上最有名的電影道具之一,它的長度有34吋,材質是輕木頭,以木製榫釘和膠水固定而成。而事實上,當時的RKO電影公司為了拍片,製作了三個一模一樣的雪撬,其中有兩個都為了拍這最後一幕而燒掉了。殘存的那一個,多年後(1977年)在RKO公司地窖裡的垃圾堆被發現,並在後來的一次拍賣會上被導演史帝芬.史匹柏以美金六萬五千元買走。
◎ Origin: 中央松濤站□bbs.ee.ncu.edu.tw From: 140.115.3.82

the sixth sense,1999/unbreakable,2000/M. Night Shymalan
其作品皆以高水準的編導為名,且最為著名的是那逆轉觀眾預期的結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acin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