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局有)

我是聽說此片精采度可以跟殺人回憶相比較才借來看的,可惜我只看到一大拼貼冷盤。結局好猜到爆,這可能沒什麼讓我好自豪的,只要是熟稔好萊塢警匪片的影迷只要掌握幾個線索,所有的劇情發展都能一手掌握,若有什麼讓人意外的,那大概是因為導演故意想讓你大吃一驚而硬掰出來的逆轉。四年。四年可以讓你從國中生變大學生了。這可能就是此片與殺人回憶的差距。

打從號稱性格內向的女主角莫名其妙就跟男主角吐訴心聲、說「只能相信警探一人了」開始,我就打從心底認為這傢伙是主嫌。而當女主角的朋友被發現醫生世家時,我更認定這女人也是嫌疑犯之一,而且我也有了是兩人合謀的猜測。一如我在評「靈異人形館」時說的,只要抱定韓國類型片多半有好萊塢影子存在的預設立場,很多蛛絲馬跡都逃不過觀眾的法眼。要逆轉?簡單,最有嫌疑的一定不是犯人,這片又不可能像「奪魂鋸」般變態地高明,所以女主角當然成為頭號主嫌。就連被殺的警探發現的照片一直到醫學生朋友被殺最後都還沒出來時,根本就可以確定還有逆轉,疑!真令人厭煩。

連那個醫學生倒下時的表情也是明顯得不得了,如果是金田一就會馬上想到「因為那個表情,所有的謎都解開了!」

只能說英雄難過美人關。

細部的設定挑剔到這邊就好,讓我們回歸單純的電影面來看。本片在血腥場景上果然有看頭,以血腥片迷的角度來說是合格的。而其他方面,可能就……如果說有些早就知道兇手是誰的推理片,實是要享受主角抽絲剝繭過程的樂趣,那麼這片也是不合格。該有的劇情發展有大部分都不是靠主角推理所得,而是依據女主角慢慢地「吐露」出虛造地回憶而有所進展,就連最後發現凶車也是靠其他人拍到的監視器照片才鎖定。監視器,監視器!試想像福爾摩斯靠監視器破案的故事,可能會比毛利小五郎推理的過程還無聊。最後電影那張關鍵的照片我想了很久,還有那具藏在家中的屍體。本來我以為分屍是有推理意義存在的,就好像金田一有一次的謎題是利用分屍讓五具屍體看起來像有六個人,藉此產生一個生存者的漏洞,但本片顯然沒打算打擾觀眾歡樂的週末好心情,分屍只是分好玩的,預告用的人頭。而那張照片大概解釋了那幾個死去的男人也可能不是啥情人,而是彼此認識的好朋友,因為某些因素導致女主角要趕盡殺絕,當然,那個去過巴黎可能也是虎濫的(或是她騙機上乘客,因為我忘了警方有沒有調查他去過巴黎否),這意味著所有女主角講過的故事都是騙人的,這讓此片可能流於「鬼地方」之流的水準,沒一句話能信吧?我嚴重的感覺被虎弄了。


:帕契諾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acin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