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寫1994年在盧安達境內發生種族屠殺時,一個飯店經理庇護了上千名災民的故事。可說是繼【疑雲殺機The Constant Gardener (2005)】以來以非洲議題為背景,更赤裸描寫、震撼人心的事實改編作品。
電影中讓人意外的是,由Don Cheadle是演的飯店經理是因為比利時老闆都逃跑了才接掌下飯店營運,事實上他也只是被人「請」的,片中不時提到怕丟了工作,他能運用的資源是平日以菸酒交際獲得的人脈,而非具有絕對的權力地位和政治勢力來庇護這些難民。故事中提及的種族仇恨對於我們來說或許有點難以理解,就好像我們中國人永遠搞不懂為什麼幾千年來西方可以為了宗教殺的死去活來一樣。不過若是想像成發生在現今台灣,把胡圖族和圖西族想像成國民黨-民進黨或是本土-外省之類的也許就較容易理解。
此類電影宣傳標榜的通常是「感人熱淚」,的確,我是哭了,不過哭的理由跟一般的「感人熱淚」不太相同。在其中有一幕西方人急著遷離飯店,而當地人卻無法離開,由Joaquin Phoenix飾演的記者要離開時還希望能用金錢來彌平些許罪惡羞恥感,正當有一車載滿了當本地孤兒和西方牧師、修女,竟只容許牧師修女離開,此時衡量生命價值的標準不單單是因為經濟地位,而是「人種」和「膚色」。這很不公平又讓人無能為力,尤其是對於既得利益者-那些能離開的人來說情緒應更為複雜。接著我心中產生的感覺就是-羞恥。羞恥自己無能為力,羞恥自己可能的偽善等等,設身處地假設自己處在相同情況,我們根本什麼都辦不到。就像片中Joaquin Phoenix說的,即使真的感到羞恥了,也有很高的機率會在看完電影後驚嘆幾聲好可怕,然後買些飲料和鹹酥雞繼續看下一場電影。
電影並沒有讓飯店經理在電影中煽情地為了維護生命而大發厥詞,事實上整部電影他最關心的還是自己家人的性命。這是這部電影另一更為可貴之處,雖然題材有很多可以發揮煽情的地方,但敘說故事起來卻貼近真實而不做作。此作品的價值不止於故事本身,更有喚醒大眾關心的意義。
即使經過了12年至今,非洲仍存在著相當嚴重的種族(蘇丹)屠殺問題,這也是George Clooney前陣子在華府演講時主張的議題。不過對於我們小平民來說卻是難以為力,也沒有想要找出如何幫助的方法的心意。就此一想,更是希望著比爾蓋茲和股神巴菲特那幾筆捐款能百分百發揮功用。我所能貢獻的僅是祈禱能一切順利的心意而已。
留言列表